1087 #学习# 什么是达克效应(认知偏差)?


前段时间,这张图火便朋友圈,很多管理者都对此图进行了“无声”的转发……美团王慧文也就此图说:“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,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,推下绝望之谷。至于能否爬上开悟之坡,就看各人造化了。”


那什么是邓宁-克鲁格心理效应呢?


邓宁-克鲁格效应简称“达克效应”(Dunning–Kruger effect),是一种认知偏差,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,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。简言之即: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。


达克效应最初诞生在 1999 年,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校友克鲁格通过 4 项心理研究所得,但当时的实验数据较为单一。后来学者们又针对该效应进行了衍生研究,2017 年,Carmen Sanchez 与 David Dunning 发表了一篇论文《初学者的过度自信:有一点学问是危险的事嘛?》。里面探讨了达克效应背后的成因。


作者做了4个实验。


第一个实验:作者通过亚马逊的Mechinical Terk 线上招募了参与者实验设定了一个情景:假设世界上已经布满了丧尸,并且普遍的丧尸病毒主要为两类:MZD与TS-19,实验需要备试通过不同的症状来分辨病人是否健康,若感染了病毒,需要判断出是哪种病毒 。在正式实验开始前,备试会做简短的测试以确保他们明白了实验任务。之后他们要看60个病人的档案,给出诊断,并且从0—100%, 标明自己的自信程度。每次诊断后都会反馈给备试正确答案并再次展示病人档案。为了方便做笔记,研究员会给备试一个表格来记录他们获得的各种病人信息。


第一个实验表明人们的过度自信值会呈曲线上升趋势,并在第27个病人档案左右达到第一个峰值:13%(图二加粗曲线)。备试在此时会变得过度自信,之后因为经过训练,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,所以过度自信值会缓慢下降,直到第49个档案后再一次上升。


第一个实验印证了研究者的假设,人们一开始会对自己的表现有比较准确的估测,在经过少量训练之后反而会表现出达克效应,变得过度自信。


为了检测第一个实验结果是否可复制,研究者进行了第二个实验:假设有两种有效的测谎仪,分别可以根据不同的撒谎特征来测谎。测试者则需要分辨出这两种测谎仪分别对哪些特征更敏感,从而可以有效测谎。它的实验流程和第一次相同,研究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,测试者在经过少量训练之后就产生了初学者的过度自信。


为了提高测试者的真实度和准确度,第三个实验会告知测试者,如果他们的答案足够准确并真实评估了自己的自信值,会奖励 5 美元。实验流程和前两次相同。结果发现,此次测试者依然表现出了初学者的过度自信 。


第四个实验呢,和实验一的题目相同,不同的是每看 12 个档案,测试者都需要给出判断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细节,并标出自信度。结果显示,当被要求给出答案背后的细节时,人们就会对自己的理论更加斟酌,从而自信度也就降低了。


四个实验都得出了类似的结果,那真实的世界是否也会产生这种现象?



研究者因此做了第5和第6个研究。研究的数据来自金融行业的权威调查。他们收集了约25000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金融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测评,


结果发现初学者的“自信泡沫”真实存在。在成人初期,人们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表现出了过度自信,随后经历了一个平台期,随着经验的增多,自信度又再一次上升。


其过度自信值的上升趋势和之前研究结果一致。这说明,该现象或许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达克效应的提出者认为,这种认知偏见不仅仅出现在低能力者身上,高能力者对自我的认知也存在缺陷。当缺乏社会比较时,他们很容易给出低于实际的自我评价。

Johari Window 框架,也被称为“自我意识的发现——反馈模型”


这两种感知缺陷在Johari Window框架中被称为“盲点”。“盲点”的特征是,对外部观察者来说都是明显的,但对人们自己来说却意识不到。


“盲点”可以通过以下 4 个阶段的能力模型来纠正:


① 无意识的无能:不理解或不知道如何做某件事,同时也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。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,你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和学习的价值。


② 有意识的无能: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并努力学习新技能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需要不断学习并且试错。


③ 有意识的能力:集中注意力进行全身心学习。


④ 潜意识能力: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了某种技能。这个时候,某项技能已经成为你的“第二天性”,你可以很轻易地完成它。


由此看来,王慧文所说的就是填补盲点的第一阶段。


更多职业生涯咨询,尽在握握Talent

From: 如何看待达克效应?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6823173/answer/555097068